2017年开始,增城区与贵州省毕节金海湖新区结成了对口帮扶对子。三年多以来,增城区主动对接联引各类帮扶资源投入扶贫协作工作当中,对金海湖新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帮扶,全力助推金海湖新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组数据显示了增城区帮扶金海湖新区的成效:三年多以来,增城区财政投入帮扶资金1394.8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082.76万元,对金海湖新区21个深度贫困村、19所中小学、7个乡镇卫生院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同时延伸结对帮扶1个一般贫困村,实施帮扶项目63个,使16169名贫困人员不同程度受益。
因势利导 传统产业发展“有新机”
在对口帮扶的过程中,增城充分挖掘金海湖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帮助优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为产业脱贫注入“新鲜血液”。
竹园乡海马宫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为了帮助当地贫困户实现脱贫,对口帮扶的永宁街因势利导,依托该村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厚重的茶文化历史,投入55万元资金整合村内新、老茶园3000余亩,并修建了28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房,购买杀青机、揉捻机等茶叶加工设备,解决了海马宫茶产业发展中的加工工艺、运营组织等问题。目前,海马宫村已成立茶叶合作社,直接带动当地191户贫困户638人脱贫。“海马宫贡茶”也发展成为海马宫脱贫攻坚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朱村街对口帮扶的另一个深度贫困村——双山镇普陆村,种养销融合的桑蚕业也成为当地农户脱贫的“造血”产业。在朱村街的帮扶下,普陆村先后投入168.98万元,种桑绿化荒山1500亩,并建立起集中育小蚕和养蚕示范点700平方米,带动32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种桑养蚕实现年增收3500元以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双丰收。与此同时,朱村街还牵线搭桥,为该村引进了专门的蚕丝加工经营企业,为当地农户进行蚕丝加工技术指导和销售市场开发。
除了政府部门,热心企业的身影也活跃在对口帮扶的第一线。通过增城区驻金海湖新区工作队的牵线搭桥,广州永辉纸业有限公司与岔河镇浅寨村结成了对口帮扶对子。在捐资150万元的基础上,该企业帮助浅寨村引进了具有食用菌种植技术和经验的贵州绿萃然公司发展食用菌产业。2019年,浅寨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建成投产,年产值约240万元,90户贫困户实现分红15万元,同时带动了20名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就业。
解决就业 贫困户收入来源“有保障”
除了产业帮扶,增城区聚焦贫困人口民生问题,多措并举,采取修建扶贫车间、发展产业、转移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解决就业难题,有力助推脱贫攻坚。
根据金海湖新区因脱贫攻坚异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夹岩水库移民规模较大的情况,增城区因势利导,协调金海湖新区相关部门出台了《利用广州市增城区帮扶资金创办微工厂实施方案》,整合帮扶资金120万元,引导当地创业致富能人、返乡创业者及工业园区企业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深度贫困村开办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在增城的帮扶下,金海湖新区共开设了扶贫车间16个,帮助286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收入达标,2018年以来,增城区还出台政策,利用广州财政帮扶资金762万元作为稳岗补贴,支持金海湖新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3400人通过就业实现收入达到国家规定的脱贫收入标准。
增城还积极协助金海湖新区通过引进企业、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三年多以来,增城区协助金海湖新区在广州举办大型招商推介会2场,引进东部企业13家,新增实际到位资金12.114亿元,解决当地群众就业9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2人,实际带动脱贫人口526人。
除此之外,增城区还大力开展劳务协助,通过组织增城区企业到金海湖新区开展“送就业上门”的“春暖乌蒙”大型招聘会、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班、发放符合条件务工人员稳岗补贴等方式,积极鼓励引导并组织241名贫困人员到广东务工就业。
“两开两引” 特殊群体脱贫“有尊严”
为进一步帮助解决部分群众因残致贫的问题,增城区对照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按照“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残疾人创造就业,开设扶贫车间为残疾人送就业上门,引进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引导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的帮扶思路,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93.35万元,着力帮助残疾人群体实现“有尊严”地脱贫。
在帮扶过程中,增城区坚持以尊重残疾人、提升残疾人生活自信心和生活自理能力为原则,以就业增收为帮扶重点方向,依托金海湖新区交通较为便利、产业较为集中、产业链相对健全的优势,增城区支持金海湖新区建成了一个1400平方米的残疾人创业基地,引导帮助2名残疾人成功创业,带动11名残疾人就业;引导企业开展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残疾人就业237人。
此外,增城区还利用广州市残疾人专项帮扶资金9万元,为30户残疾贫困户完成无障碍生活设施改造,方便了残疾人的生活起居。